引言
《论语》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感恩之心,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也是亲子关系中最珍贵的联结。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辛苦半生为孩子操劳,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理所当然;
省吃俭用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孩子却对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
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懂感恩?
其实,孩子是否懂得感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有以下三种行为,大概率养不出感恩的孩子,一定要及时改改。
一、过度包办:让孩子失去 “责任感” 的土壤1. 当 “全能父母” 成为常态
小区里的王姐,每天清晨 5 点就起床给儿子准备早餐,从校服到书包都整理得妥妥当当。
儿子上初中了,还没自己洗过一双袜子,甚至连作业本都是妈妈帮忙收拾。
王姐常说:“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事不用操心。”
但去年冬天,王姐发烧到 39 度,让儿子帮忙倒杯水,孩子却不耐烦地说:“你自己不会去吗?我还要打游戏呢。”
这种 “过度包办” 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中并不少见。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受累,于是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和责任。
却不知道,当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会逐渐失去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懂得感恩。
2. 名人案例:胡适母亲的 “放手哲学”
反观胡适的母亲,虽然出身贫寒,却懂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胡适小时候,母亲就让他参与家务,扫地、洗碗、照顾弟弟妹妹,一样都不少。
有一次,胡适因为贪玩忘记喂家里的鸡,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 那天的晚饭,胡适没有鸡肉吃。
从那以后,胡适学会了主动承担责任,对母亲的辛苦也多了一份理解。
后来,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 教育心理学:“责任分散效应” 的启示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一个孩子独自完成一件事,他会认真对待;
但如果有多个孩子一起完成,责任就会被分散,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这就是 “责任分散效应”。
当父母过度包办,其实是在帮孩子分散责任,让他们觉得 “反正有父母在,我不用操心”。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对父母的付出麻木不仁。
父母替孩子扛下所有风雨,孩子就看不见阳光的温暖。
二、忽视 “付出教育”:让孩子不懂 “珍惜” 的意义1. “隐性付出” 正在被忽视
同事老张,为了供女儿出国留学,每天打两份工,省吃俭用。
女儿回国后,却抱怨老张给的生活费不够,买不起名牌包包。
老张委屈地说:“我每天辛苦赚钱,她怎么就看不见呢?”
很多父母都像老张一样,习惯了默默付出,却忘了告诉孩子:
每一份付出都来之不易,每一份收获都需要珍惜。
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却不知道,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付出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理所当然。
2. 历史典故:范仲淹的 “断齑画粥”
北宋名臣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住在寺庙里读书。
每天煮一锅粥,冷却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咸菜下饭,这就是 “断齑画粥” 的故事。
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保持节俭的生活,还把俸禄拿出来资助贫困学子。
他常对孩子说:“吾之所用,皆百姓膏血,当思来之不易。”
范仲淹的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每一份付出的价值,也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反观现在的很多家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自然不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
3. 教育方法:让 “付出” 看得见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孩子理解付出:
金句:没有见过泥土里的汗水,就闻不到果实的香甜。
三、用 “亏欠感” 绑架:让孩子背上 “情感负债” 的枷锁1. “为了你,我牺牲了一切” 的背后
朋友小李,经常对儿子说:“妈妈为了你,放弃了升职的机会,每天在家照顾你,你一定要争气啊。”
一开始,儿子还会努力学习,回报妈妈的付出;
但时间长了,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开始逃避回家。
有一次,小李又在唠叨,儿子突然大喊:“你总是说为了我,我压力好大,你是不是觉得我欠你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 “亏欠感” 来教育孩子,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懂事、听话。
却不知道,这种 “情感绑架” 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他们不是在感恩,而是在偿还 “情感债务”,这样的感情,早已变了味。
2. 名人故事:麦家的 “和解之路”
作家麦家在《人生海海》中写道,他和父亲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张。
父亲总是对他说:“我当年因为成分不好,没读过书,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给我争口气。”
麦家带着父亲的期望努力学习,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直到中年,他才慢慢理解父亲的辛苦,与父亲达成和解。
但那段被 “亏欠感” 绑架的时光,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3. 心理学:“过度牺牲” 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过度强调自己的牺牲,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这种内疚感可能会在短期内让孩子听话,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平等和信任。
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用成绩、成功来交换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以爱之名的绑架,终将变成伤人的绳索。
四、培养感恩之心的 “三个秘诀”1. 以身作则:让感恩成为家庭的 “家风”
央视主持人董卿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父母懂得感恩,经常对家人、对生活表达感谢,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学会感恩。
比如,吃饭前可以说:“感谢爸爸赚钱养家,感谢妈妈做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开动吧。”
收到礼物时可以说:“谢谢你的心意,妈妈很喜欢。”
2. 拒绝 “完美付出”:让孩子有 “付出” 的机会
教育专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父母不必做 “完美父母”,偶尔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给父母捶捶背。
当孩子为父母付出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会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
3. 接纳不完美:让感恩回归 “纯粹”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感恩不是回报,而是爱的传递。
不必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长,而是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感恩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道德绑架。
结尾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感恩之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孩子的未来。
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 “白眼狼”,就要先学会放下过度的保护,停止无底线的付出,拒绝以爱之名的绑架。
让孩子在责任中学会担当,在付出中懂得珍惜,在平等中感受爱与被爱。
只有这样,感恩的种子才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看见父母的辛苦,懂得生活的不易,用一颗感恩的心,拥抱这个温暖的世界。
也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在孩子的感恩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收获爱的回馈。
毕竟,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流淌着爱与感恩的暖流。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