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0月8日)
习近平
经过这次活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有些问题的整改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上下联动解决问题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贯彻群众路线到不了末端。有的干部留恋过去那种“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日子,希望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阵风,风头过了就可以我行我素了。如此等等。
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因此,我们要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感, 青年所悟
诵读者说
首先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心得体会,我从这段文字中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狠抓落实的决心和勇气。文中从多个角度屡屡点明改进作风虽有成效但仍有不足,还得接续推进,要形成常态化并且落地生根,不能浮于表面和形式。其次,我看到了一个刀刃向内,敢于自我剖析的中国共产党伟岸形象,改进作风、解决问题、贯彻群众路线,一直以来都在反思党自己和党的干部本身,从自身着手剖析,从自身角度找到破解之道。最后,极为重要的是,我从字里行间的每一句都真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这才是“我将无我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心得体会,不负人民”的具象化,是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是我们党每一位干部和党员都应学习的榜样。
悟, 典故深意
典故: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是知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大道起而仁义息,神化周而市狱定。虽复体元立教,皆灾耀知远之书;顺时宰物,宥罪发精微之典。而况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孔明耿介于当朝,子舆殷勤于易篑,盖有由也。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解读:
《上刘右相书》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作品。刘右相即唐高宗时的右丞相刘祥道。在《上刘右相书》中,王勃对清明政治、扶植农桑及选用贤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是王勃对于民风民俗的观点。古人常用“淳”“醇”“美”“厚”“朴”等字眼形容好风俗;用“浇”“薄”“恶”“陋”“浮”等形容坏风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浮靡轻薄的风气容易滋长,而淳朴敦厚的习俗难以恢复。
就像“破窗效应”所揭示的,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个典故表明:如果听之任之,政治生态就会逐渐恶化;而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提出“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习近平总书记把涵养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一开始,就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反腐败,涤荡歪风邪气;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深远意义,就在于重构政治生态,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栏目音丨呼嘉柔
诵读者丨冯彦力
剪辑丨挑战网
整理丨王浩颖 冯彦力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