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许多困顿,往往因为我们把弦绷得太紧。给自己一点呼吸的余地,给他人一点理解的余地,或许那看似无解的结,就会悄然松动。
傍晚时分,我常去附近公园的长椅坐一会儿。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天光从暖黄渐变成青灰。有个周三,项目推进受阻,我在办公室如坐针毡,索性又去了那里。
长椅另一端坐着位老人,正掰着馒头屑喂麻雀。起初只有两三只,后来竟来了十几只,在他脚边跳跃啄食。
“它们不怕你?”我好奇地问。
老人笑了:“天天来,熟悉了。你给它空间,它才愿意靠近你。”
这句话轻轻落在我心上。想起白天因为下属报表的一个错误,我在会议室里厉声批评的样子——我没给任何人犯错的空间,包括我自己。
我们总在追赶,生怕慢一步就被生活抛弃生活需要一点宽容,却忘了追赶中丢失的,恰恰是生活本身。
朋友公司有个“怪”规定——下午四点后不安排重要会议。起初大家不解,后来发现,这空出来的一小时生活需要一点宽容,有人用来梳理当天工作,有人喝杯茶喘口气,效率反而提高了。Leader说:“弦一直绷着会断,留白,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这让我想到中国画里的留白——那不是空白,是呼吸,是意境,是无限可能。人生的艺术,不在于填满每个缝隙,而在于懂得在哪里留白。
给他人宽容,或许更难。因为我们总下意识地用自己心中的尺,去丈量别人的行为。
楼上有对年轻夫妻常吵架。某个深夜,摔东西声、哭闹声再次传来。母亲却叹口气:“都不容易,刚买了房,工作压力大。”第二天,她做了两份糖水送上去,“晚上听见你们咳嗽,润润肺。”
奇迹般地,后来的争吵声渐渐少了。偶尔在电梯遇见,他们脸上也有了笑容。
我忽然明白:当我们把别人的行为看作需要解读的文本,而非挑战自我的冒犯,许多怨气便消解了。那个在路上别你车的司机,也许正赶去医院;那个服务态度差的服务员,可能刚经历了亲人离世。
这不是为错误开脱,而是理解——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条我们看不见的暗流。
最深的领悟来自我与父亲的关系。他曾是我心中“固执”的代名词,我们为各种小事争吵。直到我开始写作,在梳理往事时试图理解他的成长经历——十六岁下乡,中年下岗,一生在时代浪潮中颠簸。他的固执,不过是对失控人生最后的掌控。
当我放下“改变他”的执念,我们的关系反而柔软了。现在每周通电话,听他反复讲同样的故事,我不再打断。这个曾让我压抑的人,成了我理解历史的活字典。
给自己空间,是承认局限,允许疲惫;给他人宽容,是看见复杂,接纳不完美。这两者其实是一体两面——当我们能够善待自己的脆弱,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不堪。
如今,我依然会去公园长椅。有时带本书,有时只是发呆。麻雀还是那些麻雀,老人不一定在,但那份“空间感”留了下来。
生活确实是一场细碎的难。但当我们学会在密不透风的现实里开一扇窗,让光照进来,让风吹进来,难熬的也就变得可以忍受,甚至在某瞬间,显现出它独特的光泽。
退后一步的开阔,是紧逼时永远看不见的风景。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