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国实行夏令时,就是为了节约能源。但这一制度仅维持了短短几年便被废止。甚至有专家指出这就是添乱。夏令时为何会在我国被废止?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时间制度确实是五花八门的,这其中夏令时便是一种被多国采用的时间制度。夏令时,就是在夏季将时钟拨快,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日光,节约能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曾在历史上对夏令时进行过尝试。
1986年的四月,国家的相关部门郑重地发布了一项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夏令时制度。这意味着,随着夏季的到来,全国的时钟都需要统一拨快一个小时。这一措施理论上能够促使人们更早地开始工作和活动,从而与白天的日照时间更好地同步。
可虽然这一制度在理论上有着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遭遇了不少挑战。最终,这个夏令时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很快就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废止。
夏令时的引入,无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它无形中让人们的起床时间提前了。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觉24小时仿佛都不够用,总觉得睡不够,而夏令时的实施,仿佛在原本紧凑的时间里又加上了一层紧箍咒。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夏令时工作时间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夏令时的初衷是为了引导人们早睡早起,以此来减少照明的能源消耗。
这个制度其实源于西方,其英文名称直译过来就是“节约阳光时间”,意在更有效地利用自然光,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说起夏令时的起源,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担任巴黎大使时,对法国人晚睡晚起、夜生活丰富的习惯表示不解。他甚至致信建议人们应早睡早起,指出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不健康,而且每年会浪费大量资源,比如6400万磅的蜡烛。尽管富兰克林提出了这一理念,但真正率先实施夏令时的却是德国。
1916年,为了应对能源短缺问题,德国决定推行夏令时,希望通过调整时间来减少照明用电。德国的成功实践很快引得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据统计,实施夏令时期间,美国每天的用电量平均减少了1%,这意味着每天能节省约1万桶石油。新西兰、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也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而夏令时并非近代才有的概念。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就有过推行夏令时的记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国民生活效率,曾规定在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全国将时间拨快1小时,并相应调整办公时间。不过这一制度在民国时期可能并未持续很久。
1983年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北京城内热闹非凡。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一场关于能源问题的严肃讨论也在悄然展开。北京能源学会如期召开,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夏令时的推行问题。
大会的理事长赵宗燠院士和徐寿波先生,都是国内能源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深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经济蓬勃发展,能源电力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当时的电力能源供应却时常捉襟见肘,停电现象屡见不鲜,给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寻求解决之道,赵宗燠和徐寿波开始关注到夏令时这一制度。他们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深入了解夏令时的历史背景和实施效果。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夏令时在世界多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于是,他们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精密的分析和计算,他们得出结论:理论上,如果人均能节省一度电,那么中国一年节省的电力将相当于3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这个惊人的数字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解决能源问题的曙光。
在能源学会的会议上,赵宗燠和徐寿波分享了这一令人振奋的调查结果。与会人员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大家一致认为夏令时的推行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节能潜力。于是,大会决定将这一结论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以期推动夏令时在中国的实施。
1986年4月,我国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实行夏令时。这一消息通过新闻联播、广播电台等官方渠道迅速传遍了全国。从5月4日凌晨2时开始,人们的时钟都统一拨快了1小时,标志着夏令时的开始。再到9月14日,时钟回调1小时,夏令时结束。
夏令时实施的第一年,与上一年相比,我国在电力消耗上实现了不小的节约。这样的成果鼓励了决策者,在第二年继续推行夏令时,并对实施时间进行了微调。原定的开始时间从5月提前至4月的第一个周末,结束时间则定在同年9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天。这样的调整,使得夏令时的实施周期更长,覆盖范围更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夏令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他们或许还记得,当时新闻联播在播报时间时,会特别强调“现在是夏令时间7点整”。
而对于许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4月的某个周一早晨会感觉如此疲惫,仿佛睡眠不足。实际上,他们的疲惫感是真实的,因为夏令时的实施让他们少睡了1个小时。
夏令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电力,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理时差本就存在的国家里,夏令时的实施更是加剧了时间的混乱感。
比如,在东北的乌苏里江地区,早上5点太阳就已经升起,而在遥远的新疆,孩子们8点去上学时可能还沉浸在夜色中。夏令时的引入,使得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感更加明显,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而夏令时对于我国的气候特点也并未完全考虑周全。在夏季本就闷热潮湿的环境下,所以人们并没有减少使用风扇或空调的时间。
这使得原本期望通过夏令时一年能节约7.5亿度电的目标也并未实现。在一些地区,由于天亮得晚,而时间又往后推了一个小时,反而导致人们需要多用一个小时的电力来照明。面对这些问题,也难怪专家认为“夏令时”就是在添乱。
1990年,地理学会的年会上,甘本发表了他对夏令时的深刻见解,他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这一制度。甘本认为,夏令时与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复杂的时区情况格格不入。他详细阐述了中国从南端的曾母暗沙到北端的漠河,从东端的抚远到西端的乌恰市,横跨五个时区的地理现实。而全国却统一采用东八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甘本强调,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在五个时区的广阔土地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各地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生活方式也自然存在差异。他指出,强制要求所有人按照东八区的时间来安排生活和工作,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
甘本进一步提出,夏令时更适合时区跨度较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均匀的国家和地区。而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低纬度的南方,其他地区则仍然以农业为主,农民和动物们的作息时间紧密依赖太阳的光照。因此,夏令时在中国并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甘本的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尽管他并非第一个对夏令时提出质疑的人夏令时工作时间对公司有什么好处,但他的论断无疑为这一制度的存废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随着反对声音的日益高涨,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最终做出了决定,正式发布通知宣布从1992年起取消夏令时制度。
当然,夏令时作为一种时间调整制度,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中国这样地理条件复杂、时区跨度大的国家来说,夏令时显然并不适合国情。这一决策的调整也再次证明了制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实际情况和民众需求的重要性。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